查看: 7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松阳老街,样子没有变,精气神却大大提升了

[复制链接]

1万

主题

4

好友

4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2024-12-4 14:40:10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令人向往的人文乡村⑪:松阳老街,样子没有变,精气神却大大提升了潮新闻 谭秋民 编辑 郑雪2024-12-04 11:18全网传播量1.1万【编者按】为展示浙江人文乡村之变、之美,助力浙江人文乡村建设,从11月18日起推出系列报道“令人向往的村庄——摄影师眼中的浙江人文乡村之变”。这些摄影师们共同参与了2024年7月启动的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,带着对浙江人文乡村建设的探索和思考,他们组成11支战队,分别走进全省11个设区市的11个乡村,3个多月时间共创作完成257件(组)专题摄影作品1700余幅照片,并将于年底举办摄影成果展。今天推出丽水松阳县西屏街道钟楼村战队主理人谭秋民的拍摄随笔。钟楼村“松阳明清古街”鸟瞰图。 盛顶立 摄我这次有幸作为浙江人文乡村摄影马拉松活动的摄影主理,走进松阳县西屏街道钟楼村进行拍摄。对大多数摄影人来说,钟楼村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,但是说起“松阳老街”又几乎无人不晓。老街上聚集着各式小作坊,有打铁的、制秤的、画像的、配草药的、弹棉花的,这些近乎失传的老手艺,有着鲜明的田园耕读印记。我也是在这次活动中,才真正地“看见”钟楼村,感受到她深厚的底蕴,独特的魅力。有韵味更有滋味,那是走在“松阳老街”上松阳老街,我去过很多次,但带着对浙江人文乡村建设发展的思考,作为人文乡村摄影主理人,我必须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开展田野调查。从文里·三庙文化驿站出发,沿着明清古街一路前行,直至老街南口,沿途两旁分布着各色非遗店铺、茶室,独具松阳特色的小吃、手工体验店、民宿生长其间,每走一次似乎都会有所不同。这些商铺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,也融入了现代的生活方式,形成了独特的老街风情。街边的木雕、石刻、剪纸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,仿佛时光穿越回数百年前。青石板,老街巷,旧宅子,老手艺,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老街上大部分民居和店铺都保留着明清风格,因此它又被称作“明清一条街”。街上的建筑多为木质结构,飞檐翘角,有着浓浓的江南韵味。这条逶迤绵长的县城古街,最南端就是远近闻名的青田码道。何以在松阳的地域里,会冒出个“青田”的地名?资料显示,晚清时节,青田船运业务清淡,敢闯敢拼的青田船民纷纷外迁,溯江而上,觅得松阳这块胜境,并纷纷在松阴溪畔外溪滩定居,鼎盛时青田同乡及后裔多达1500多人,还吸引温州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等地客商闻风而来,渐渐地就形成了如今的溪滩路和青田码道。青田码道到南直街,客栈、餐馆、货店等五花八门、鳞次栉比,当时松阳的外溪滩又被誉为“松阳的上海滩”。松阳老街是品味松阳的好去处,不仅是历史文化的韵味,更有地方美食的好滋味。老街上有一家叫“油赞子”的手工麻花店,几乎天天排长队,很多周边城市的人还专程驱车来买。老板娘姓周,每次有游客路过她的店门口,她都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,喊游客免费品尝她家的美食。她们家的麻花都是现场手工制作的,有一股浓郁的茶香味,麻花的颜色也是抹茶绿,看上去特别有胃口。因为我去老街多了,老板娘也认识我了,每次见到我总会喊我进去坐会儿,说多拍拍老街的照片,让更多的游客来松阳玩。松阳老街上的高腔表演者。 叶陈伟 摄七代人,老照片讲述潘家发展故事此次驻地创作中,我们战队进村入户,有了一个很大的惊喜——发现了丽水摄影史上最早的一张照片,拍摄地点正是钟楼村。这是一张拍摄于清朝末年的老照片,清晰可见一对夫妇身着长袍,正襟端坐,左侧的夫人裹着小脚,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。那时的中国,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,西方的思想和技术逐渐传入,而摄影技术的引入,也为这一历史时刻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。这张照片不仅是家族的珍贵记忆,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。为了进一步挖掘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,我们以它为线索,对这对夫妇家族的历史变迁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访。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走访当地居民,我们成功找到了照片中潘益澄夫妇潘氏家族七代人的影像资料,并以此勾勒出这个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貌。第一代潘益澄夫妇,他们的照片拍摄于清朝末年。那时的社会正处于封建制度的尾声,女性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,裹小脚的现象普遍存在。照片中的夫妻二人,穿着传统的长袍马褂,表情严肃,透出一丝对未来的迷茫。潘家第二代,20世纪二三十年代,照片中的服饰与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。大家渐渐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,生活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。照片中的年轻人,笑容灿烂,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。第三代,照片中的女性已经不再裹小脚,虽然衣着朴素,但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勇敢,展现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。第四代、第五代的照片清晰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。这一代的潘家人,见证了一个国家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,他们的故事,是中国几代人奋斗的缩影。第六代、第七代的潘家人,生活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,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互联网的普及、科技的进步,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,生活更加丰富多彩。照片中的他们,自信从容,充满活力,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青年的风采。摄影师进村入户采访潘家后人,墙上正中间就是第一代潘益澄夫妇的照片。林美玉 摄影像与老街,希望这样的“碰撞”越来越多“这多少啊?”“5块哇!”偶尔经过一个弄堂,买卖声不绝于耳,不由地让我停了下来。这是老街巷弄的松弛感,萦绕在巷弄之间——理发、打铁、草药、裁缝、棕床、弹棉花、配锁、手工小吃……这些传统店面几十年如一日,日升迎客,日落合门。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这里又融进了一些新活动新面孔——民宿、咖啡馆、茶室、手工艺工作坊……新的生机与旧的传承和合共生,老街的烟火人间繁衍绵长。老街用它的沉稳包容了更多的新鲜血液,越来越多业态以旧姿态、新面貌谦卑地隐入巷弄。59岁的叶伟芳从小居住在老街上,“最早之前听说老街要改造,还担心会改造成什么样子,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。没想到街道格局没有变,明清时期留下来的老建筑也没拆。老街的样子没有变,老街的精气神却大大提升了,外面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,大家的日子更是越过越好了。”叶伟芳说。老街为摄影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,摄影者通过独特的视角,将老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。钟楼村党支部书记张增永拉着我说,感谢摄影师们给老街拍出了不同以往的风格,希望这样的“碰撞”越来越多。老街的牌楼。盛顶立 摄【编者快评】越来越多的乡村,正在重新定义乡村的价值。松阳,长三角区域传统村落最集中的地区之一,他们不急着把农村变得像城市,而是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,大批老屋、老街被修复,精品民宿、艺术家工作室、乡村博物馆成为这里新的有机元素。钟楼村摄影战队的发现,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,更是对未来的期许。他们的摄影行动亦成为浙江人文乡村建设过程中有意义的一瞬,成为老街上无法抹去的一张老照片。村书记发来邀请函。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苏ICP备15013131号-2|苗木市场、湖州苗木、长兴苗木 ( 苏ICP备15013131号-2 )

GMT+8, 2024-12-22 12:50 , Processed in 0.340581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 

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