↑ 点击上方“果树圈子”关注我们当今的中国果业是高度市场化竞争的行业,没有组织、没有协调、只有盲目竞争。在21世纪的今天像中国果业这样至今延续着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、销售模式,巨大的产能和没有组织化、专业化的营销体系在世界上绝无仅有,在这种无序的状态下出现产量过剩、卖果难,果贱伤农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。
但这种现象在100多年前的美国和30年前的新西兰都曾出现过,他们是如何化解这种困局的,对当今中国果业具有借鉴意义。
1 美国:成立合作组织,创设自己品牌
早在1893年的100多年前,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就有大面积的果树种植园,因为这里阳光充足、土壤肥沃、昼暖夜凉,十分适合水果的生长和储存。但由于大家生产的水果都差不多,每逢风调雨顺的好年景,往往出现产品积压。为争夺市场,大家竞相压价,结果“果贱伤农”,谁也没得到多少好处。经过多次“窝里斗”之后,果农们开始在一起商量,不能擅自杀价,应该一致对外,让大家都有利可图。于是,60个较有远见的果农于1893年决定不再依赖代理商,而自行将鲜果直接出售。如此的合作经营模式的个体果农们自发组织起“水果合作社”, SUNKIST GROWERSInc.(新奇士果农公司)就此诞生。
如今,合作社拥有专职工作人员300人,临时工500人,成员达6 000多个,涵盖了加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果农。所有成员产的水果都用统一的“新奇士”商标。
现在,新奇士合作社每年销售水果约8 000万箱,是美国十大供销合作社之一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蔬菜类合作社。
2 新西兰:成立合作组织,创设自己的品牌
数百年前,中国猕猴桃被引入新西兰,起名为Kiwifruit(奇异果).。自此新西兰奇异果一直处于分散种植和各自销售时期,这种发展模式延续到1988年后,面临了三大难题:
一是果农各自为政的种植、经营模式,导致奇异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,价格低;
二是本国市场饱和,而在国际市场推广的巨大费用和营销失利,远超过实际盈利;
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反倾销政策,使奇异果出口遇阻。
仅凭新西兰国内400万人口的销售市场,如何消化堆积如山的果子。于是,这些果农要么离开这个行业,要么从银行借款苦苦支撑,新西兰的奇异果产业遭受重创,濒临全军覆没。
为了脱离困境,开展自救行动,由 2000多户果农发起,在政府的协助下,纷纷注销了各自经营的品牌,组建了一个统一的销售窗口——“新西兰奇异果营销局”。
营销局以拥有土地作为果农加入的资格,所有果农按照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大小共同出资入股,并根据股份多少决定其在营销局组建中的资金投入和年终分红。
营销局聘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,这个团队的任务在于制定种植计划、品牌推广、渠道建设。他们建立集约化经营管理,从品种选育到果园生产、包装、冷藏,再到运输、配售及广告促销等环节的配合,集中了原来每个果农单一的力量,以单一的窗口形成系统化的操作流程,统一在全球行销。
1997年,他们又成功推出“ZESPRI”作为唯一品牌
自此,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奇异果营销公司:100%为新西兰果农所有;每年拥有近7000万箱ZESPRI奇异果;99%供出口,营销至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;占全球奇异果市场总生产及营销量的28%。
ZESPRI与果农之间具体如何运作?
——先由ZESPRI新西兰奇异果国际有限公司组织收购果实,并首先付给果农包括种植、收获、包装、冷藏和储运等在内的生产成本费,约占果农总收入的30%。其余70%为农户的利润收入,要由市场销售状况决定。如果产品全部按计划售出,则全部兑现剩余的70%收入;如果出现滞销,则根据实际情况支付利润收入。另外,如果果农能提供上市早、质量好、甜度高的产品,还可获得公司的“加成”奖励。
3、我国的苹果产业可以借鉴吗?
自2014年以来,国内苹果市场萎靡,全行业呈现普遍亏损局面。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像上述美国和新西兰的例子一样,产业无序发展,产能严重过剩,本国市场饱和,出口市场无力开拓。
我们与国际先进水果大国的差距不在品种、技术,而在于产业的组织形式差距,要解决这个问题,也只有从这里着手,但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有政策的配合。
gsqz168
果树圈子:客观、专业、原创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